2007-02-14

读书笔记:海登·怀特的历史叙事观

“历史”一词困惑了人类漫长的时间,形成了关于“历史”概念的混沌历史。同时,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长期以来摇摆不定,但人们仍旧不假思索地使用着它。黑格尔试图严格地界定这一概念,以便建立人类的“历史理性”。他指出,历史(Geschichte)在德语里包含了“客观的和主观的两方面,而且意思是指拉丁文所谓‘发生的事情’本身,又指那‘发生的事情的历史’;同时,这一名词固然包括发生的事情,也并没有不包括历史的叙述。……我们必须假定历史的记载与历史的行动和事变同时出现” 。黑格尔的论述开启了人类对“历史”的全新认识。直到当代,人们实际上仍是在他奠定的基础上思考“历史”以及相关的一切。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认为,一切历史,从根本上说,都可归结为“叙事”。他在《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以及《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中系统地论述了“历史领域”中所有可能和存在的历史形式。它们按照被加工的程度,从低到高分别为:①未被加工的历史文献、历史记述等;②上述材料中的“事件”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被组织成了编年史;③随后编年史被组织成了故事,其方式是把诸事件进一步编排到事情的“场景”或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通常认为,这种事件有一个可以辨别的开头、中间和结局。一个只是简单地报道了所发生的确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通过这样一种描述被转变成了一个初始事件;④上述“原始要素”(历史文献、历史记述、编年史、故事)被历史学家通过海登·怀特所谓的“情节化模式”、“论证模式”和“意识形态蕴涵模式”的各种组合手法编纂成为“历史作品”。
那么,在历史时空已经消逝的情况下,作为真实发生过的那个“历史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可以在“历史书写”中还原和再现的?根据海登·怀特的理论,“历史事件”可以定义为那些已经消逝的时空中人们的“一种特定经验模式”,它无法在任何可能的“历史书写”中再现,后人面对的只是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各种记录(包括上述历史领域中从原始到高级的四种记录形式),而每一种记录形式,又都可以作为下一级历史书写的“原始要素”加以开发……以此类推,以至于“历史”越来越远离那个“事件”的本原——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作为西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的代表,海登·怀特的这种“让步理论”尽管看起来比较悲观,但悖论的是(也是有趣的是),或许它恰恰能够避免一种关于“历史真相”的乌托邦所带来的一切不切实际的历史幻觉,最大程度地接近那个“历史事件”本身。这种接近,靠的是承认“历史书写”的“作品”本质。也就是说,“历史”是由一批古往今来作为个人的“历史作者”们通过各种书写模式完成的。尽管这听起来不是什么新的“发现”,但考虑到我们曾经那么五体投地地信奉“历史作者”们实质上是“个人著述”性质的“历史”,而大多数时候根本不去追问其“作者”的身份、立场、信仰道德状况、话语书写模式等等,其荒谬或许可令我们吃惊。
海登·怀特没有论及录音、影像技术对“历史”特殊的记录功能。实际上,录音技术、影视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或许根本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一般定义。如果说,以前的“历史”概念更多地指“历史作品”、“历史著述”对“历史事件”的间接记录的话,那么,影视技术则能够提供历史事件的“直接记录”,使后人更直观地“看到/听到”“历史事件”本身在其特定时空中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这至少丰富和革新了历史领域中的“原始要素”的形态、质量、数量,更重要的,由于这些技术的“机械特点”,它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回避人类的“主观”,“以物听物”、“以物观物”。它们构成了目前被广泛探讨的“影像史学”。

4 条评论:

  1. 王老师,新年快乐!恭喜搬新家了哈:)

    llye0

    回复删除
  2. 王老师,新年好:)

    刚才看到一篇关于你电影的评论,不知道你之前有没有看过:
    http://my.poco.cn/myBlogDetail.htx&id=362715&userid=23245373&pri=

    回复删除
  3. 新年好。这个看过了。以前评论别人,现在看别人评论自己觉得挺陌生的:那是我吗?呵呵。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