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2

铁蛋的情欲史诗:《美姐》

中国当代文学和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几乎都和情欲以及情欲的压抑有关。除了莫言、张艺谋之外,山西作家曹乃谦通过其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使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加冷峻和直接。有意思的是,虽然不是直接改编自其作品,但新生代导演郝杰的电影《美姐》无论故事、人物还是场景、格调上,某种意义上皆可视为这部小说的银幕对应物,尽管两者的不同可能更加显著。

正如影片英文名字所示(The Love Songs of Tiedan),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位于中国西北晋蒙陕冀交界地带一个叫"铁蛋"的乡村男孩二十年的情欲史:八岁的小男孩铁蛋儿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美姐所俘虏,许下了"美姐是我的"的童年誓言。十年后小男孩长大成人,却始终逃不开美姐的影响,与美姐的三个女儿轮番上演了匪夷所思的爱情故事。导演坦诚这部影片受启发自意大利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但西北高原的"西西里"是完全不同的格调。这一地带盛行一种叫做"二人台"的地方戏曲艺术。和曹乃谦一样,导演通过将主人公的情欲表达寄于粗野、下流的"二人台"唱段,同时也是在向这种民间艺术和艺人们致敬。但和曹乃谦的冷峻压抑的笔调不同,电影《美姐》是热烈的、狂放的,其主人公"铁蛋"的情欲表达也是勇敢的、无所顾忌的:"山也挡不住风,雪也挡不住春,山神也挡不住人想人……"伴随着这些唱段的,是空旷的山坳以及透过树梢的大片阳光。

此外,和曹乃谦的静态展示不同,《美姐》更像是一部"行走"的电影:主人公在初恋失败之后,毅然决然加入了流浪艺人行列,在"行走"中试图疗救他的情欲创伤。在影片中,"走西口"的情节和唱段频繁使用,划分了"口外"和"口内"两个空间,前者是自由不羁的,后者是保守压抑的。饶有意味的是,主人公铁蛋在影片结尾最终决定回归"口内",回归曾经被他反叛的日常生活。这是否代表他对不可反抗的宿命的一种妥协?抑或是一种自愿的情欲压抑?联想到张艺谋早期的情欲与毁灭主题,这种"回归"的态度出现在新生代导演的作品里,是令人吃惊的。

这部电影是郝杰继《光棍儿》之后的第二部作品(他正在筹备的第三部作品《我的春梦》仍然和情欲有关)。继承了前作放浪、粗野的影像风格,《美姐》在故事上多了一层含蓄和隐忍。这种含蓄和隐忍使影片初具史诗般的苍凉,同时幽默、大胆的台词、唱段乃至细节处理,又使影片显得不那么憋闷(这正是之前中国很多文艺片的标签),有些敞亮,有些混蛋,甚至有些青春气息。正是后面这些特点(以及他的"草台班子式"的拍摄方法赋予影片的生猛气质),使郝杰和他的压抑、沉重的电影前辈们拉开了距离。

《等风来》的修辞学手册


1、尼泊尔:一个形容词

尼泊尔是佛教、印度教圣地,签证容易,更可让游客体验到“物超所值”的心灵宁静;尼泊尔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尼泊尔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对于影片女主角——一个美食杂志撰稿人来说,尼泊尔是上司派给她的不太情愿的出差地。她领受的任务是写一篇《在世界中心呼喊:我好幸福》的命题作文,按照上司的说法,这次任务非常简单:只要“写形容词没有障碍”,即使没去过那里,也照样能完成。

但我们不幸的女主角和她所在的旅游团此行却麻烦不断:这里交通不便,混乱不堪,生活条件恶劣,更要命的是,由于遇到当地人的抗议活动,她不能按时交稿。

她陷入了尼泊尔的真实。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她不由得想起大学课堂上老师说过的一句名言……

 

2、新闻媒体:扫雪工

“新闻专业是扫雪工,是为了展现社会本真”。吊诡的是,恰恰是新闻媒体的“雪灾”最严重,而新媒体(比如微博)也“灾情”不小:人们一边忍受着旅游地的各种不便,一边兴奋地向家乡同伴发着各种覆盖着厚厚“积雪”的短消息。这大概是所有游客的一种普遍的心态。这尤其体现在影片中的女大学生李热血身上(她的失恋很可能是修辞学的不良嗜好的结果)。

公允地说,把文本与真实隔绝开来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修辞学,还包括各种来自真实世界的限制。但导演抓住修辞不放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喜欢用各种形容词加工自己的生活经验,这在很多国人尤其是都市白领来说,恐怕是面对诸多困境之后唯一能够自己掌控的生存策略了。谁叫咱们中国是曾经的一个修辞大国呢?这甚至体现在命名学上面……

 

3、羽蒙:一个名字,或一只传说中的鸟

在同行的“富二代”无意中看到女主人公的护照之前,没有人知道她的本名叫“程天爽”(成天爽)。由于现实生活和她的名字反差极大,她自作主张给自己改了一个名字:“羽蒙”,这是来自《山海经》中的一只神奇的鸟。

命名学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包法利夫人给她的女儿起了自己心仪的名字,寄托自己的苦闷;琼瑶阿姨则游刃有余地使用古诗词命名她的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主人公。“羽蒙”同学也不例外。由此我们窥见了女主人公的飞翔愿望,也见证了这位不得志的女白领的打拼生活。作为来自小地方的尚未成功的打工者,“程天爽”甚至不愿意回家,因为“回去就输了”。

“程天爽”的名字(以及她的人)被这位“富二代”狠狠地嘲弄了一番……

 

4、富二代:不懂修辞的一族

和这些打拼者不同,“富二代”王灿从来不屌形容词,也没觉得自己的名字有多土气,他张口就来的那些口水歌以及唯一让他铭记终生的那句名言(“别瞎折腾,没什么用”)里一个形容词也没有。他活的很真实,也拥有真实的本钱。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英雄主义。

不过,他和女主角的故事并没有如一般观众所期待的那样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似乎被导演寄予了更多的修辞“扫雪工”的使命。因为正是他干了本片中“修辞扫雪行动”上最大的一票:我指的影片最后的那场飞翔……

 

5、一头大象:道成肉身

就在女主人公最害怕的时刻,一头大象出现了——当然,谁都知道,它只是某个形容词的“道成肉身”,所以它只供抚摸,用来解除主人公的“害怕”。果然,下一刻她露出灿烂的笑容,并且貌似脱胎换骨。

信仰从畏惧开始,所以那位尼泊尔导游愤怒质问这些中国游客的话应该是:“你们真的什么都不怕吗?”是的,中国人可能怕这怕那,但似乎从来不怕亵渎神灵。无神论的教育不是从1949年才开始的,某种意义上,从孔子时代就开始了……不过,我还是闭嘴吧,因为本片关乎信仰的最重要的修辞学来了。它和“导航”有关……

 

6、牛铃:回家

那是一只尼泊尔的牛铃,负责引导迷失的牛儿回家(信仰的意义也是带领迷失的人们“回家”)。在影片结尾的时候,它来到女主角的出租屋,被郑重其事地悬挂在窗口,当有风来的时候,它就很称职地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但又不妨碍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像每个遵纪守法的形容词一样本分……

2013-11-14

“人性、太人性”的《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向来被认为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恢宏也最惨烈的战役。持续一年的战斗将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双方几乎在每一寸土地上开展了殊死争夺,苏联红军平均存活率不超过24小时,而德国人则每天会损失2000多名士兵,最终造成了双方近200万的伤亡。
这场战役整体或局部的故事曾经反复被搬上银幕,其中仅前苏联/俄罗斯就曾出品10余部(1945、1949、1956、1965、1972、1976、1980、1989、1993),德国也曾有3次出品,好莱坞则以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兵临城下》(2001)最为著名。这一次,由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以IMAX 3D技术重新演绎的版本,对于熟悉前苏联战争电影的中国观众来说,无疑制造了一种久违了的期待。但根据影迷观影后的反馈,似乎这种期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甚至略有失望。因为他们期待的是“满含战斗民族黑硬粗哲学的粗粝怪兽,结果得到的却是一个揉揉捏捏披着苏毛怪兽外壳的美国小妞”。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想要动员的,显然不是那些文艺向的女性观众”,但却阴差阳错地得到了部分女观众的欢迎,认为这是一部“适合女人看的战争片,男人为女人而战斗,这是女人愿意看到的。……不管玛莎,还是‘德国娼妓’,被一个有骑士精神的男人爱过,死了又如何呢?”此外,一部分影迷则颇具戏谑性地在“到底谁是孩子的真正父亲”这样的狗血问题上尽情吐槽……
引发影迷们这类争议的,是战争片中常见的人性表达在这部电影中给人造成的强烈的不对称甚至是不适宜的感觉。作为一场人类战争史上如此惨烈的战役,人性的思考自然是可取的维度,但人性并不必然(或仅仅)表现在爱情或性上,尤其是表现在敌对双方的男性/女性的爱情上。事实上,根据一本解密的前苏联档案,在这场战役中苏联方面为了维护军队的纪律,“消除失败主义情绪”,曾经枪杀了13500名逃兵。德国方面也不甘示弱,枪杀了3000名平民。与这样冰冷的事实相比,爱情(哪怕是敌对双方男女的爱情)显然有点过于布尔乔亚情调了。
另一方面,观众们的不满足还表现在对战争的恢宏场面期待与狭隘的室内剧情节的落差上。或许由于经费的限制(但更可能是视野的限制),导演回避了过多全景式的战争场面,过早地将故事引入这座已经毁灭的城市的某座建筑物里(有影迷称之为“大一号的情景剧场”),使整个战役变成了对一座房间的争夺。对于一部3D IMAX电影的观众来说,他们恐怕并不是来看室内剧和情感剧的,而是来看那些扑面而来的、能够激发男性荷尔蒙的粗砺、残酷、刺激的战斗场面。但事实上扑面而来的,除了一些灰烬或火光之外,甚至连子弹都没有多少冲击力。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竟然没有出现人们在前苏联战争电影中常见的最高指挥官和领袖人物形象,对阵双方主要角色的军衔仅仅是大尉。但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说,最高指挥官和领袖恰恰更应该被表现,因为他们(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才是真正的主角,普通军官或士兵包括老百姓,仅仅是炮灰而已。
最重要的,是导演将这样一个前苏联电影的经典题材嫁接在好莱坞式的情节剧模式上,既未得其英雄主义真味,同时又丢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谈论人性呢,又过于轻飘飘了。于是女人们只好出场了。但正如影迷所说:“有水平的电影是讲述战争中的人性,没水平的电影是讲述战争中的兽性,夹杂在人性和兽性中间的就只能是女性了。”
(本文引用了部分豆瓣影迷的话语,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注明,特此致谢。)


三部私藏

《他们为祖国而战》(前苏联,1975)
本片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和正在热映的《斯大林格勒》的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是父子关系。影片表现了1942年夏季苏军在顿河草原上的保卫战:一支团队在撤退途中,奉命占领一个小村后面的十字路口的高地……片中充满战地中的野花、静静等待敌军的无聊瞬间、突然出现的敌人坦克等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是前苏联战争电影充满诗意的代表作之一。

《士兵之歌》(前苏联,1961)
这部由格•丘赫拉依导演的电影是前苏联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1959年的苏联某个村庄,一位平静的母亲在村口的道路旁习惯性地等待参加二战的儿子阿廖沙回乡。但那个19岁的孩子就像千万个永远不能回到母亲身边的士兵一样,已经长眠在异国他乡,他的坟墓上只有一个称呼:外国士兵……散文诗的剧情结构,情绪化的摄影,青涩朴实的表演,生动传神的配乐,使这部电影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战争电影”。
《白虎》(俄罗斯,2012)
导演卡伦•沙赫纳扎罗夫在本片中将坦克描写成某种具有细腻感觉甚至“神性”的生命,确切地说,是将“虎式”坦克和里面传奇性的士兵合二为一,是迄今为止表现坦克的最生动的电影,也是新一代俄罗斯战争电影的奇葩之一。二战末期,德军一辆极具攻击性和破坏性的巨型坦克“白虎”,屡屡将苏军的坦克轰炸得机毁人亡。从“白虎”手下死里逃生的伊凡•纳季亚诺夫奇迹般地拥有了一种能读懂“坦克语言”的特异功能,他坚信神秘的德军坦克“白虎”确实存在,并决心摧毁它……

2013-04-02

重新启用此博客

挺好的。

2012-03-31

关于松下GF3的HACK

买了这个机子之后,就等待固件破解,主要是想获得超高的视频码率。昨天,personal-view.com上终于宣布推出了破解工具的新版本ptool 3.65,这一版本支持GF3,将使它获得大部分GH2的功能,尤其是,它的稳定码率可以提升到24-66 Mbits/sec,最高码率竟然可以达到112 Mbits/sec!这是什么概念呢?比较一下佳能的5d mark ii和red one就知道了。5d mark ii的码率为38.6 Mbits/sec,而red one的码率为192 Mbits/sec。这就是说,破解之后的GF3其视频质量已经远远超过5d mark ii,直逼red one! 而且,破解之后,视频拍摄的30分钟的时间限制也被取消。 这是破解工具的官方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