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9

李安又得奖了,而姜文什么也没得到

这段时间一直在车里听《断背山》的音乐。它是这样一种音乐:软绵绵的、任何时候听都舒服得想靠在什么软绵绵的物体上,或者,象是刚洗了脸、洗了头一样的清爽感。影像就更不用说了,绝对的正确、舒服。这次,看了《色·戒》的海报和预告片,愈发觉得李安象是在给柯达胶片做广告的:那种绸缎一样的画面,那种色啊、欲啊……老上海啊、男女之间的微妙啊……唉!
我想,全世界的电影人都会羡慕李安的。全世界的制片人也都会羡慕李安的。最关键的,是他能够给投资人以稳妥的、加倍的回报。这是怎么才能达到的呢?“分寸”。游刃有余。得体。决不冒险。但又稍微冒点险。但又在整体上很中庸。
李安的胜出,就说明姜文这样的极端风格有点生不逢时。他们简直是一对完全相反的例子。
我会写一写姜文。这是我多年前的一篇短文:

中国电影中的姜文

(写于2000年)

姜文在中国电影中是不可缺少的。和其他电影人不同的是,他看起来并没有太多的"地下性"--他什么都拍,长篇电视剧、情景喜剧、谢晋电影、谢飞电影、张艺谋电影、乡村混混、城市痞子、嗑嗑巴巴的底层青年、浪迹纽约的大提琴手甚至民国时期的大名人。在他的各种角色中似乎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关联,然而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只要是有他出演的影视作品,就一定是能够在中国影视史上写上一大笔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以他这么大的年龄,他居然从演员跳槽到导演行当,拍出了中国唯一的青春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颠峰至今无人能够超越,不久的将来也很难超越。而且他并没打算就此拉倒,象中国大多数电影人一样。
几年前,就传扬他在拍一部有关"鬼子来了"之后发生的故事。至今没看到这方面任何更详细的资料,但只要想一想那种情境,就让人感到姜文的想法真的是很绝很绝:一个小村子,突然来了几个鬼子兵,而且是以俘虏的身份来的,住在村民家里。如果是在今天,鬼子住在某个乡村,一定很正常了--不是来投资就是来忏悔的。可您想一想,那时抗日战争大概还没结束呢!甭说别的,就单单凭这个情境设置,就够让人对这个故事产生强大的好奇心了。当然,这个故事并不是姜文自己写的,可是发现这种东西里有很鲜活的电影动机的,是姜文。
今天,"鬼子"到戛纳风光得令人眼红,而在国内,我们还没有看到这部影片的任何一寸胶片。这种事情在中国正常得甚至已经激不起一丝一毫的愤怒了。我只能说,就凭姜文对中国电影每一步的不可或缺的功绩,就已经能够给他下结论了。从一个谢晋电影中的传统演员走到今天,戛纳评委会大奖得主,我们从中看不出中国电影体制对他的任何帮助,每一处闪光都是他自己供的电。而如果缺了他,任何一部他曾经参与过的片子都会黯然失色。
中国电影这种永恒的悲哀只能让人在黑夜里默默落泪,让我们这些搞影评的无话可说,让我发誓今后重新捡起目前看来最少依赖外界的文字,哪怕这文字牵涉到电影,而中国值得我的文字牵涉进去的好电影少得如此可怜,我也不怕了。我大胆地想,人们并不总是必须依靠已经拍峻的电影来写影评,有朝一日,我想我可以在空气中看一部根本就不曾存在的优秀中国电影来写我的影评--就象我现在将要做的:我将会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来为《鬼子来了》写一篇类似"咒语"的文章,发在你们所有人看不见的地方。
那样,这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安全!电影局将会多么有成就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