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4

关于DVD的二三事

1、有很多次,人们表示想看我的电影;大部分情况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只是希望我给他们DVD。
2、有个住在北京的意大利影评人想看我的新电影,希望我能给他快递一张过去。第二天,我收到他的回信,说那张DVD他收到的时候,已经成了碎片了;没办法,我只好亲自给他送过去。
3、有个电视台的记者想报道一下我的新片,希望我能送给他一张DVD,他们好回去看看,然后再采访我。我们约了时间见面,给了他DVD。然后,过年了,他再也没有和我联系。手机也打不通。我想,这算什么事儿呢?很长时间之后,我终于接到他的电话,说是他的手机丢了。采访报道的事情也不了了之。
4、我的同事之中、同学之中有人非常想看我的电影。我是说,他们非常希望我能送他们一张DVD。至今为止,我一张都没送。这好像是在吊胃口。有时候,时间一长,想看这个电影的心理就会转变成另外一种心理。我也非常急切地想,干脆,就这么给出去吧!可是,我上一次刻的盘已经“自杀”了。
……
与此同时,我的两个电影的拷贝就静静地在我的家里,好像产后的妇女,它们的使命只是“产出”DVD来,然后,就没它们什么事儿了。大多数人只是想看DVD,而不会匆匆忙忙去赶有限的几次胶片放映会。
我辛辛苦苦地拍了两部电影,而遗憾的是,我的两个电影至今没有一个好的DVD版本。所以,每当有人朝我要DVD,我总是像祥林嫂一样把原因解释得很详细,最后说,我手头没有很好的DVD版本,如果想看的话,哪天放映胶片的时候请他们去看。
制作一部胶片电影的DVD,要比制作DV电影的DVD艰难得多。而在国内(北京),为我的电影做一套一般水平的DVD,有时比想像的困难得多:
首先,胶转磁。扫底是最高级的(当然不仅是为了制作DVD),其次是拷贝转磁;而要讲究一点话,需要重新洗印一套“低密度”拷贝,用它来转磁。这个成本最少也要一两万;此外,转成什么视频格式,也是需要衡量的(模拟BETA,数字BETA,高清);
其次,DVD图像数据文件(MPEG2)的制作。转磁之后的原素材至少要模拟BETA,然后在非线上压缩成需要的MPEG2格式——这一步骤不能用一般的民用软件。
第三,声音。符合基本的DVD声音标准(AC3),需要用到混音之后的声音文件,重新MIX成DVD制作的格式;
第四,字幕制作;
第五,花絮(如果需要的话);
第六,压制DVD母盘,批量生产(至少1000张厂家才接活儿);
第六,包装。

好了,到这里才能有一个基本像样的DVD。你说,为了给你一张DVD,需要我如此麻烦,同时花这么多钱!

那么,你说,就一般的DVD就可以了。好的,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胶转磁的录像带拿到某个有此设备的机房(最低要有BETA放机吧),接上光盘刻录机,然后一张一张地出。
我手头有的两个电影的DVD,基本就是这种。这种DVD有什么特点呢?
1、画质极差。因为无法控制压缩比,所以,往往一张盘里的容量只有2、3个G;
2、播放DVD时,经常出现“噎”的情况(速度时快时慢),有时还出现慢动作,然后紧接着出现一个快动作;
3、退化。这个最要命。即使你刻完一张DVD之后,一次也不看,大概半年、一年之后,你就再也看不了它了。我的《葵花朵朵》已经如此这般地刻了好几次了。第一次刻的那个版本早就不能用了。

这次,老猪他们的独立电影展在重庆巡回展,本来我想提供一点好的版本的DVD(因为他们官方要求的HDV或DVCAM格式我没办法做),可是没想到,我差点陷入疯狂!

我于是想到:影展也好,小型看片也好,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还是就高不就低。因为,越是低档次的放映条件,格式方面越混乱,越容易出错误(例如,DVD就经常出现在某个机器读不出来的毛病);相反,越是高档次的放映条件,越容易稳定(例如,模拟或数字BETA。乃至胶片)。

看了DVD,不等于你已经看了我的电影。
在DVD中,你只是看到了“故事”。而“故事”,不是电影的全部。特别是我的电影的全部。
而对于另外一些所谓的“电影”来说,在电影院里去看的话,你会觉得特别浪费那个大银幕——它们只是个搞笑的故事,放到网络上就足够了。

我决心不再给任何人提供我的影片的DVD版本了。如果想看我的电影,等凑齐了人数,我可以拿着拷贝随便找个放映厅给大家放。就相当于我请客吃饭了。当然,前提是您得赶一定的时间、跑一定的路程前去,而不会像一般看DVD那样随便——话说回来,您赶我的饭局时,大概也可遵守一定的时间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