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2

夜半小狗叫

这几天,每天晚上到这个时候,都能听见一只小狗在叫。它的叫声,并不凄厉,也并不慌张,而是节奏整齐,似有若无。我想这是一只男性小狗,因为它听起来并不是为某件具体的事情在叫——比如,饿了,或者疼痛了,或者,用最恶毒的想法,它的主人恰好在这个时候起夜,狠狠地踢了它一脚(因为某种无法说清的前因)——而是,有点形而上学地叫,就像一个男人在半夜还不睡,当时间走到3:56时,突然感觉世界很荒谬,有一种很深的存在感袭击了它,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痛处,只好发出类似古人长啸的动静:
汪儿,汪儿汪儿!汪汪汪儿!
汪儿,汪儿汪儿!汪汪汪儿!
这叫声仿佛是对着隐藏在黑暗之中那看不见的永恒的敌人,令它深深不安和恐惧,而又无计可施。它只有不停地叫着,声音越来越像钟摆一样整齐一律。
当此之时,小区已经沉沉入睡,昨夜落下的雨使路面显得孤寂,行人一个也没有,保安都躲在门口的玻璃房子里,运河的水静静地流着,远处的火车声极小,但很清晰,载着一车东倒西歪的旅客正往异乡奔去;天空很黑,我的耳朵有点轰轰作响,仿佛能听见宇宙的背景声,一万光年之外的一束光线刚好抵达我的窗口,激活了玻璃上的一点雨滴,随着它缓缓地下降,我的眼睛渐渐转到我房间左边的一排架子上——那正有一只我一年前从古旧市场收集来的土罐,略显黑褐色的外观,坑坑洼洼的表面,似乎仍能感觉到当年它的主人的生活印记。我知道它的里面尚有些微面粉——它本是一只用来盛装面粉的家什,用民国时期的报纸糊住了内里,报纸上有一些当年战争的消息,和一些电影明星的绯闻,某个内地城市的某桩凶杀案,物价飞涨的消息,北平市的民众教育状况,一匹被误认为龙胎的河马被山西省居民献给了当地的官府,新疆的苏联间谍被抓获,西藏北部地区,刚刚圆寂的活佛被发现在一个交通不便的山谷人家里转世,伦敦的某个博览会上,一件被称为永动机的本世纪最匪夷所思的发明正在展出,小桃红宣称她的爱人愿意为她在青岛海边置办一套豪华公寓,在延安,人们正在为领导人没有手表而发愁,这时候,在德国某个城市,一个叫希特勒的流浪汉正在宣讲他对现代艺术的仇恨……
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外面很安静,那只小狗已经停止了吠叫——它明天晚上的这个时候,或许仍然会突然醒来,叫上半个钟头,然后,世界复又安静下来。每天这个时候,那个黑暗之神都会如期造访;这造访将伴随这小狗的一生,直到它变成一条老狗,安静而懈怠地躺在阳光下,再也不用惧怕任何未知而神秘的事物——或者说,它终于感到,它是叫不走任何事物的,——从很久远的时代起,每一个新出生的小狗最终都将发现,叫是没有用的,哪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于是,梦乡重新来临,在梦里,它梦见它的睡床很黑,黑得像看不见的宇宙,发不出一丝光芒……

2008-04-15

爱的箴言,by 于宙



年前在宋庄,偶然听我的学生提起,前不久来传媒大学演出的一个民谣乐队(山谷里的居民/小娟)的鼓手的妻子是87文编的,我一听就惊了,因为我就是87文编的。当我听到学生提到“于宙”的名字时,我就知道,她肯定是许娜,因为他们当年就是老相好,于宙是北大法语系的,曾经到过我宿舍。而许娜,写的一手好诗,同时画画。我的学生有于宙的手机号,我立刻拨了过去,他说他一会儿要上台演出,让许娜回我电话。过了一会儿,她回了电话,聊了一会儿。毕业之后就没联系过,感觉很亲切。还提到于宙做鼓手的事情,她说,他就是跟着瞎玩儿。我对于宙玩音乐的事情有些印象,似乎记得他当年来我宿舍的时候,曾经给我听过一盘磁带,是一个南美(?)的口琴,嘟嘟囔囔的,非常好玩。没想到,他玩成乐队鼓手了。呵呵。我和许娜说好,哪天一定见见面。
今天回家的时候,在车里听罗大佑的《爱的箴言》。回到家,上网一查,突然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于宙在通州看守所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密码:aaa)。许娜也被监禁了。网络上有关他们的消息很多都被封了。这个视频是在传媒大学演出时的现场。看着很熟悉。于宙很帅,歌唱得很八十年代,很抒情。让我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月。
这是什么世界?

2008-04-14

关于DVD的二三事

1、有很多次,人们表示想看我的电影;大部分情况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只是希望我给他们DVD。
2、有个住在北京的意大利影评人想看我的新电影,希望我能给他快递一张过去。第二天,我收到他的回信,说那张DVD他收到的时候,已经成了碎片了;没办法,我只好亲自给他送过去。
3、有个电视台的记者想报道一下我的新片,希望我能送给他一张DVD,他们好回去看看,然后再采访我。我们约了时间见面,给了他DVD。然后,过年了,他再也没有和我联系。手机也打不通。我想,这算什么事儿呢?很长时间之后,我终于接到他的电话,说是他的手机丢了。采访报道的事情也不了了之。
4、我的同事之中、同学之中有人非常想看我的电影。我是说,他们非常希望我能送他们一张DVD。至今为止,我一张都没送。这好像是在吊胃口。有时候,时间一长,想看这个电影的心理就会转变成另外一种心理。我也非常急切地想,干脆,就这么给出去吧!可是,我上一次刻的盘已经“自杀”了。
……
与此同时,我的两个电影的拷贝就静静地在我的家里,好像产后的妇女,它们的使命只是“产出”DVD来,然后,就没它们什么事儿了。大多数人只是想看DVD,而不会匆匆忙忙去赶有限的几次胶片放映会。
我辛辛苦苦地拍了两部电影,而遗憾的是,我的两个电影至今没有一个好的DVD版本。所以,每当有人朝我要DVD,我总是像祥林嫂一样把原因解释得很详细,最后说,我手头没有很好的DVD版本,如果想看的话,哪天放映胶片的时候请他们去看。
制作一部胶片电影的DVD,要比制作DV电影的DVD艰难得多。而在国内(北京),为我的电影做一套一般水平的DVD,有时比想像的困难得多:
首先,胶转磁。扫底是最高级的(当然不仅是为了制作DVD),其次是拷贝转磁;而要讲究一点话,需要重新洗印一套“低密度”拷贝,用它来转磁。这个成本最少也要一两万;此外,转成什么视频格式,也是需要衡量的(模拟BETA,数字BETA,高清);
其次,DVD图像数据文件(MPEG2)的制作。转磁之后的原素材至少要模拟BETA,然后在非线上压缩成需要的MPEG2格式——这一步骤不能用一般的民用软件。
第三,声音。符合基本的DVD声音标准(AC3),需要用到混音之后的声音文件,重新MIX成DVD制作的格式;
第四,字幕制作;
第五,花絮(如果需要的话);
第六,压制DVD母盘,批量生产(至少1000张厂家才接活儿);
第六,包装。

好了,到这里才能有一个基本像样的DVD。你说,为了给你一张DVD,需要我如此麻烦,同时花这么多钱!

那么,你说,就一般的DVD就可以了。好的,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胶转磁的录像带拿到某个有此设备的机房(最低要有BETA放机吧),接上光盘刻录机,然后一张一张地出。
我手头有的两个电影的DVD,基本就是这种。这种DVD有什么特点呢?
1、画质极差。因为无法控制压缩比,所以,往往一张盘里的容量只有2、3个G;
2、播放DVD时,经常出现“噎”的情况(速度时快时慢),有时还出现慢动作,然后紧接着出现一个快动作;
3、退化。这个最要命。即使你刻完一张DVD之后,一次也不看,大概半年、一年之后,你就再也看不了它了。我的《葵花朵朵》已经如此这般地刻了好几次了。第一次刻的那个版本早就不能用了。

这次,老猪他们的独立电影展在重庆巡回展,本来我想提供一点好的版本的DVD(因为他们官方要求的HDV或DVCAM格式我没办法做),可是没想到,我差点陷入疯狂!

我于是想到:影展也好,小型看片也好,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还是就高不就低。因为,越是低档次的放映条件,格式方面越混乱,越容易出错误(例如,DVD就经常出现在某个机器读不出来的毛病);相反,越是高档次的放映条件,越容易稳定(例如,模拟或数字BETA。乃至胶片)。

看了DVD,不等于你已经看了我的电影。
在DVD中,你只是看到了“故事”。而“故事”,不是电影的全部。特别是我的电影的全部。
而对于另外一些所谓的“电影”来说,在电影院里去看的话,你会觉得特别浪费那个大银幕——它们只是个搞笑的故事,放到网络上就足够了。

我决心不再给任何人提供我的影片的DVD版本了。如果想看我的电影,等凑齐了人数,我可以拿着拷贝随便找个放映厅给大家放。就相当于我请客吃饭了。当然,前提是您得赶一定的时间、跑一定的路程前去,而不会像一般看DVD那样随便——话说回来,您赶我的饭局时,大概也可遵守一定的时间吧!

2008-04-09

竹林七贤:中国异议分子的最早历史


公元263年的春天,发生了中国最早的学生请愿活动。起因是当局判处著名的异议分子、古琴演奏家嵇康死刑。和今天中国当局对于异议分子的看法一致,当局认为,以嵇康为首的一小撮在“皇道开明,四海风靡”的和谐社会里,有组织、有预谋、居心叵测地用“异口之议”“乱群惑众”,使来之不易的稳定大局面临破坏的危险。稳定压倒一切,“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他被判刑,按照今天的观点来说,是“言论罪”。
嵇康都“议论”了些什么呢?不是“颠覆政府”之类的政治问题,不是为老百姓“维权”之类的法律问题,也不是泄露国家机密、里通外国的间谍问题,更不是什么“匈独”之类的分裂主义问题(人家本来就是“独立国家”,所谓“五胡十六国”是也)。他基本上都是在议论“形而上”的问题(“玄学”)。
他说,人应该学会“养生”,如果“导养得理”,人活上个千八百岁不成问题;怎么才能“导养得理”呢?他说,“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总的来说,人的欲望不应该太强烈,而应该“知酒色为甘鸩,弃之如遗;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贪恋富贵和权位,是会折寿的。
他说,自然界的音声本来有悦耳的,有难听的,这是很正常的(“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各种各样的声音,无论好听、难听,放在一起,“杂而咏之,聚而听之”,才能成为和谐的音乐。一个好的音乐家,不应该事先给各种声音定性,说它是“哀”的(不好听的),或者“乐”的(好听的)。所谓“声无哀乐”。如果一味挑好听的声音来做音乐,恐怕不是真正的“和谐”,会很令人腻歪。应该允许“杂音”的存在。
他说,传统的道德、名教都是很可疑的。应该“越名教而任自然”。譬如,母亲去世了,是不是就不可以喝酒吃肉了呢?只要你内心真正地悲痛,并不一定要通过禁酒食这种外在的仪轨来表现你的“悲痛”,而应从内心真正地体会这种失去母亲的痛苦,方能达到真正的“孝”。真正的道德感,不需要“六经”、“仁义”这种“芜秽”、“腐臭”的玩意儿来体现。
他说,真理不在于人多势众。常识也并不总是无可争议的。“以多自证,以同自慰”,往往是一种虚幻的错觉,心理安慰而已。你看不到,并不等于不存在;他和大多数人不同,并不等于他错了。整个社会如果众口一词,那么,还有什么真理、正义可言?因此,他主张“辩名析理”,拒绝专断,以求得“实有实无”的真知。
……
他还说了很多话;但是,和竹林七贤的其他人不同,他的言论很多,牵涉面很广,但很少在行动上真正地实践他的“玄学”。他不是个严格意义上的“行动主义者”(activist)。
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在生活中,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名教实践者:他毫不掩饰对于母亲、兄长的感恩之心,也没有做过类似“七贤”中的其他人(如阮籍)那种蔑视名教的“任诞”之举;他看重朋友情谊,甚至他的具体死因,也是为了朋友(吕安)伸张正义所至;他对于子女的教育,完全是他所反对的那种“礼”(鲁迅甚至很刻薄地说:“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这样庸碌。”)。他的“礼教”如此成功,以至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对朝廷的忠诚连皇帝都为之褒奖。总之,和其他那些怪人相比,他算是个很平和的人了,王戎有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他主张“声无哀乐”,但他临死前所演奏的《广陵散》,却被人评价为“杀伐之声”,远非“和谐”。(当然,也有人评价其为“平和清正之音”,大概是只听了前面的部分,而越到后面,则“疾”“躁”之音似死神来临前的催促。)
他主张“养生”,也曾“常修养性服食之事”;但是他自己却在40岁的时候被判死刑。而其他人,似乎都很好地调适了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平衡,纷纷去做了本来他们不屑一顾的各种官儿,并寿终正寝。究其原因,大概当时的世外高人孙登一语中的:“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他主张“辩名析理”,并不畏烦琐,甚至关于“宅有无吉凶”这样的问题也认真探讨。但是,他却想不明白一件事情:人的“夭寿”到底可求否?
……总的来说,嵇康的言论止于言论,而他也热爱言论之游戏;但是,他的言论游戏却并未给他带来真知以及长寿,反而带来了死亡,以及这死亡来临前的迷惘。
后世很多人说,是嵇康的言论本身使他获罪,因为他的很多议论和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反对(例如“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对当局所崇尚的“孝道”、“名教”的针锋相对的辩驳)。但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在竹林七贤当中,比嵇康更厉害的言论和行事比比皆是(例如阮籍)。比起他的前辈孔融来,他反对名教的尺度甚至不是最厉害的。孔融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父母亲情的合理性:“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亲情可言?论其生子的本意,不过是发情的结果;母亲对于儿子,又做了什么呢?就像东西存放在瓦罐里,东西出来了,与瓦罐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还有人说,是“嵇叔夜俊伤其道”,他太尖锐、太眼里不揉沙子了,所以他死了。
又有人说,他的死是因为他和即将被推翻的前朝的亲缘关系:他是司马氏集团的政敌曹魏宗室的女婿。
诸如此类的说法,把他的死亡均归咎于他自己。这类说法实际上是不怀好意的:谁让你该死呢?出身底子本就不好,又说了那么多离经叛道的话,还不给本朝服务,你不死,难道能指望活上千年吗?
我却认为,嵇康的死,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的非意外死亡。是一个异议分子在独裁政权下的必然命运。因为,所有的独裁政权,其主要的特点就是:首先,对于“异议”本身的压制,而不是这种异议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伤害了政权。事实上,没有任何直接的历史证据表明,嵇康的言论在当时真的“乱群惑众”了,真的造成了社会的不安;也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据表明,嵇康的言论鼓动了太学生们的静坐。太学生们的静坐只是为了留住一位古琴高手(他们担心“广陵散”真的“于今绝矣”,会影响到我朝的文艺事业),而不是留住一位异议分子。其次,所有的独裁政权,均害怕他的人民当中“有组织”、“有预谋”地做某件事情,哪怕这件事情是一种体育锻炼、或是一种类似宗教的活动。而竹林七贤,这已经是一个组织的雏形,必须扼杀在摇篮里——哪怕它只是学者们的学术“清谈”,而非东汉造成党锢之祸的政治“清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有组织”的政党性活动的镇压,但绝不是最后一次)。第三,所有的独裁政权,在惩罚异议人士的时候,总是遮遮掩掩,极力寻找其他借口和契机。嵇康的死亡,是莫名其妙地卷入了一桩兄弟争女的丑闻当中;他的前辈孔融也是。一方面,言者无罪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包括当今)的表面文章,没有哪个朝代敢于公开对言论治罪,相反,他们鼓励“文死谏”;另一方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却是实际的策略。而嵇康就是这样一个牺牲品。
果然,嵇康被治罪之后,“以儆效尤”的效果立刻出来了:“竹林七贤”的团伙解散,大家纷纷去做官,少说话、少臧否人物成为最高美德。司马氏集团成功地主宰了政权,晋朝开始了——但也仅仅维持了50年。

2008-04-01

人民、国家、超国家、主权和自由

1、人民:人是单数,民也是单数;不同的是,“人”是一只蚂蚁,而“民”是一群蚂蚁,却假装是一只蚂蚁。“人”的对立面,不是“兽”,而是“人民”。它可以人民的名义将你处死,却从来没有过以人民的名义让你的幸福的可能性。人民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无法无天的庞然大物。人民是强权。
2、国家:从历史和理论上说,“国家”的含义是“民族国家”,历史上很少有多个民族自觉结成一个国家,主要是趋势都是单个民族组成单个国家。如果有,那也基本上是强权所致:一个强大的民族强迫另外一个/一些弱小的民族加入他的国家。如果世界上没有这些强权,恐怕每一个民族都会变成一个国家。中国直到1862年才算有了一面可以代表“国家”的旗帜,中间有一条龙的三角黄旗——那只是个临时的替代物而已;而在此之前,中国的地方基本上是自治的。
3、超国家:一些无法结成国家的实体组成了“超国家”,它们或者业已消亡,或者名不副实:大不列颠帝国、独联体、欧盟、联合国……
4、主权:它是世界上最没用处、却又死缠滥打、无法摆脱的东西——作为个人,你的国家所拥有的主权和你有什么关系?你并不能免费使用你国土上的一切,正如你不能免费使用别的国土上的一切;在你贫穷的时候,首先是你的国家抛弃了你;在你的自由被剥夺的时候,你却无法自动剥夺你的国籍;战争发生的时候,“主权”只会让你当炮灰,战争胜利却又没你的份儿;我羡慕电影里的法国人,每一次战争,法国人总是不抵抗就投降了,战火在法国的损失最小,——不,还有另一个国家,捷克,自由主义的福地。
5、自由:就是当战争发生时,能够和你的情人自由地上床,而不考虑他是否汉奸、是否白种人、是否纳粹。性爱无国界。自由也是。
自由和国家的关系:当国家自由了,个人的自由便处境危险了。
自由和人民的关系:人民永远不能自由,只有个人能够自由。
自由和主权的关系:主权消失之日,便是全世界的个人自由之日。至少他不用签证而能去世界上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