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第一次看贾樟柯的电影的时候,和你看《母与子》的情况很像,可能还更“偶然”一些。那时我正在读研,有天同屋说隔壁正在放《小五》,问我看不看(我以为是这个名字,当时对贾樟柯和他的电影一无所知,网络刚刚有,大概1999年左右吧,大家谈的更多是国外的艺术电影)。我们同学之间其实很少搞什么观影活动,我比较不热中这类观影,想看一会儿就回自己房间。但是,实际上我是一直站着看完的,手里没带烟,想回房间取都没舍得。我彻底被击中了。那是个小电视,放的大1/2带,画质比较粗糙,声音也不太好。我当时看了第一个画面(就是小武在公路上等车),感觉很奇特,想“这是个什么玩意儿?”于是就站着继续看,不知不觉就看完了。我当时的第一个疑问是:它到底是什么?同学之前并没有告诉我这是个“叙事电影”,也没有告诉我“这是个纪录片”;我可以说没有任何先见地去看了这个片子。这种情况于我只发生过两次,上次是在齐齐哈尔那个小地方,我电视台的一个朋友和我一样喜欢淘碟(那时还是VCD),有一天他淘到一张《橄榄树下的情人》(当时孤陋寡闻,根本就没听说过什么阿巴斯),那个小店只有一张,我说,你收吧。等我和他一起看完了这个片,我就心怀鬼胎地说服他给了我。直到现在,这个电影再也没出过任何新的版本(上次买了一张DVD,一看,就是根据那张VCD翻刻的),神了。那次没有被击中,而是觉得这个片子像个阅历很深的老头拍的,他根本就不在乎观众的忍耐力问题,一遍一遍地反复演那场楼梯的戏,可我偏偏喜欢这个,看的聚精会神,到最后那个长镜头时,人物消失在远处成了两个小点儿,跑来跑去的,看得我心旷神怡,那种欣喜感别的电影很少能给与我。
直到DVD《小武》出来之前,我就只看了那么一次,但是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就像你说的,“我觉得每个镜头的下一秒就是它所应该是的那样”(这句话说的真好),当然,我在看的时候也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有时,我猜到了,甚至大部分时间,我猜到了;但是结尾我没猜到:他就那么把小武扔在街上了,以至我看完之后很久还惦记着那个被拴在街上电线杆的那个小偷。看完之后的很多年,我也一直在想: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了我?我不承认仅仅是“真实”,我总觉得里面有一种超出“真实”的东西。可是,明明里面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我很少写直接的观影经验之类的文字。我有个奇怪的想法,把自己的观影经验全部写出来,是件挺“暴露隐私”的事情(呵呵),因为,这时候你已经变得完全透明了,你看电影时的思想活动、你的个人生活经验对你看这部电影的影响、你从前的观影经验对你的制约、你的审美趣味、你观影时的环境(空间、时间、身边的人)、你当时的生活和情感/思想状况(你那时是不是正处在一个不愿意被人晓得的倒霉的样子)、等等。这就像你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所有灯都亮着,身边的其他人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你。这让我不舒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这类文字太多了,互相不能产生交集,因为那完全是和你不搭界的个人经验(例如顾小白的那篇《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我就一点同感都没有,因为他看的那些电影很多恰恰是我从来不看的;我完全不看的还有《大话西游》,到现在也没看过,看不下去。喜剧不能让我沉浸在里面,《疯狂的石头》这类的我就当闲极无聊看小品了)。我认为看电影完全是私人的事情,从电影里得到了什么完全只有你自己知道。我从来不相信别人的推荐(我有过几次上当的经历,当别人强烈地推荐我说:去看看《肖申克的救赎》吧!真好!我一看DVD的封面就不喜欢,两个大人头。顺便说一句,我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封面有两个大人头、或三个、更多大人头装模作样叠放在一起的,我一概不看。还有一个,就是那本美国人写的《故事》一书里频频提起的《温柔与怜悯》,有一次我忍不住找来看了,没到一半我就看不下去了,连带着那本《故事》也被我扔在一边了)。这种看电影的私人性我认为是电影存在的唯一目的。戈达尔说:电影只是为一、两个观众而拍的(而不是为大众)。电影不是让某些人拿来装模作样的,电影是和你的个人经验有关的,以后也将成为你的个人经验的一部分。所以,拼命想去看那些大家都在谈论的电影,以为不看就是“错过”了什么,到头来可能会使你变得恼怒却不知道为什么。我说的不完全是那些“大片”观众,更要命的是所谓“艺术片”观众。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注定是“艺术片”影迷,于是写啊写啊,《红·白·蓝》啊、法国电影啊,特吕弗啊,到头来发现,原来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吕克·贝松(这是个非常好的选择:既符合自己的好莱坞口味,又是法国导演)。对贾樟柯的情况也是一样。很多人是因为他的名字去看他的电影的,结果发现上当了(就像我上当了一样)。这里有篇非常有意思的影评,就是一个“上当者”写的。非常典型。他太不应该听别人的意见去看了贾樟柯,他应该远离贾樟柯,凭着自己的本性去看那些能够让他自己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的电影(我没有任何偏见,我非常尊敬那些发自内心地喜欢好莱坞电影的人),甚至,根本就不去看任何电影(似乎我还没发现宣称自己根本不喜欢看电影的人,但改革开放后,那些从前上亿的电影观众去了哪里?是不是都去做了生意?)。
我一直主张“直接地”面对电影本身,以你自己的身体、感官、而不是理性去面对电影(你所说的“正中下怀”非常准确)。例如,通过受教育,得到一些和自己的身体最深处的个性完全不吻合的似是而非的知识体系,以为那正是自己的感性所需,使自己变成口是心非的“假人”,这是天大的罪过。教育不是教给你你本来没有的东西,教育只是让你自己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我多少次碰到过在西配楼的某间教研室里,某个怀着电影梦的年轻人向某个老师痛苦地申诉:“老师,我想拍电影,可是没有钱!”老师问他:“你想拍什么东西?”学生:“我还没想好。我就是想拍电影。”我们的电影教育培养出来很多这样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只知道应该如此的人,摄影师、录音师、演员、编剧等等。很多人嘴上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其实可能想说的是“电影是每秒24格的钱或者名声”。现在几乎人人都在问:你的电影投了多少钱?赚了多少钱?赔了多少钱?只是钱。
说回贾樟柯。很多喜欢贾樟柯电影的人(我说的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也包括喜欢其他电影的人),或许真的说不清楚他的电影到底“好”在哪里。我从来没有试图象这次这样,用非常理性的语言总结贾樟柯电影的“好处”,以及这种“好处”的来源,他的“方法”。但是当我试图这样总结的时候,发现我陷入了一个常规的知识体系的沉重的负担当中。我没有合适的语言来谈论他的电影。所有这些语言都是“陈旧不堪”的,因为一百年来的“电影理性”太过强大,它的语言、概念、方法论已经蒙尘许久,无法不经过清理而有效地进行表达。所以,我打算先从这个越来越“精致”的“电影理性”的“考古”开始我的工作。这是个庞大的工作。所以我现在还不能充分地展开关于贾樟柯电影“美学”(我称为方法)的论述。但我直觉,这里面有电影史上尚未出现过的新东西,就象外星人就生活在我们中间,而我们一直没有识破他一样。
----------------------------
附Annie同学的留言:
我只有一次看贾的电影,感觉很清爽。那是高中时,莫名其妙地租来VCD,《站台》。看完以后没有任何疑问。这肯定是一部好电影,因为我被感动了。
后来看贾的电影,感觉就很奇怪了,特别是《世界》,还有最近的《三峡好人》。我找不到看他电影的方式,很陌生,而且越来越陌生。
12号看完《三峡好人》后,我和同学从车上开始讨论,直到深夜,躺在床上还是没整明白一个问题:贾ZK的美学到底是什么?
一部片子,让我看完后无语的,说真的(说真的),只有两三部了,一个是贾ZK的,还有一个就是《葵花朵朵》。这个可以由我同学佐证。呵呵。
看完您这片文章,也说真的,我还是无法因为我和贾和您站在同一块地壳上而对你们的作品有更明朗的理解或更暧昧的感觉。
其实我看完他的片子辗转反思(以至我只要一看到《好人》的评论文章就马上立正吸收)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这其中并不存在什么真理,好象他要说的东西跟道理没有关系。但是他自己玩上了,而我竟然不在其中,难道不是很郁闷吗?
---------------------
您说的对(在上篇日志中,关于“尴尬的艺术电影”)。。。
就像我,我看贾ZK(后面简称J)电影,其实和我对中国所谓艺术电影的期待有很深的联系。之前一系列的报道,加上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印象,我将他定位为一个譬如第六代,独立导演之类的角色。去看他的电影,成为对一个社会活动的参与,而不是私人行为。定位他,其实就是在定位我自己。被定位后,很难在看的时候找回自己,和对方。
有时,我对一个东西一无所知,比较容易真正的参与它。比如我至尽印象尤深的,好象是去年还是半年前,我看索库洛夫的《母与子》。我没有想到电影是这个样子的,也完全没有想过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结果我不知道为什么,经验了一次非常美妙的观影过程。我觉得每个镜头的下一秒就是它所应该是的那样,我心里的感觉和它达成了同步,不存在看和被看,仿佛经验一体。从电影开始的第十分钟,也许,一直到影片结束。我觉得那是电影,包括观影,的(谈不上最高)很高的经验。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会产生那种效果?是这个电影真的那么好?还是我那天中了邪?或者是那个东西“正中我下怀”?或许这正是这么多学问存在的原因,来解释和追求解释。不过我认为基本上无法解释,只能被体验。
这里,我是想问,您看J电影时候的体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在您的文章中,很难寻找到关乎现场体验的文字,而可怜的是这正是我所关心的。
---------------------
困。。
我赞同您说的J的独特的制片方式,所引起的他电影的独特的精神和面貌(精神面貌?晕),所以我反想他的理想观众,只有具有类似的甚或同样的精神,才可能和电影发生某种较深层的互动。我觉得我对他的美学感到陌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方式。我调动起我内部已经存储的所有,还是没有一条代码通向他那里。这是我看完后唯一沮丧也是唯一兴奋的事。。我好象又重复表达了。
所以请您展开说说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吧。其他一切123456都好办了。。。
太困了,混乱,不好意思,还是把这条发上来吧。
2006-12-23
关于贾樟柯及其他(回Annie)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