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城市画报》2005年第8期)
一、汾阳来的人,或生命
要在《世界》中数清并且准确定位所有的地名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在这个奇特的电影中,几乎所有的地名都不可信了。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希奇古怪的“世界”。赵小桃为了去见她的男朋友,中间可能穿越“大兴的巴黎”、“乌兰巴托的夜”、最后相会在“美丽城”……整个影片动荡而混乱。人们的面孔互相交杂,分不清楚。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现实的、虚拟的、幻想的、上下的……把整个“世界”连缀成一片迷雾。
有一次,我透过“迷雾”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混乱的小车站——这是一个“汾阳来的人”。他有着不动声色的表情,目不斜视的胆怯,以及县城嘈杂的声响,还有他那身拘谨的蓝色衣服、略微驼着的背。这个曾经出现在贾樟柯的上一部电影《站台》中的人物,一下子把那座小县城的所有陌生的感性带进了这个“世界”。在此之前,影片以欢快华丽的歌舞、快速的移动镜头展现的多国建筑,构造了我们这个主流社会公认的“异国情调”。而这个男人的到来,突然使得整个场景发生逆转:以字幕形式强调的“汾阳”(一个突然闯进的地名)在这里真正成了“异国情调”,被这个满身土气的男人裹挟进来;而那座充满异国情调的“世界公园”,却成了土里土气的、令人气氛压抑的污浊之所。摄影机在此也安静下来:我们看见那个“汾阳来的人”从座位上站起来,连看也不看镜头一眼,走上前来。他有着“异国情调”的尊严和无助,象一头无辜的猛犸复活在新世界。这是一种无能的力量,他将完成他的使命:领取一个刚刚死去的同乡的抚恤金,并签字。
贾樟柯在此抛弃了幻想和歌剧,以他一贯的卑微注视了这个身影的到来,“世界”暂时终止疯狂的穿梭,退缩在这个异乡人的身后。影片没有表现他的离去——这是不可能的举动:他从火车站来,他仍旧象以往一样,从火车站离去,而不带着伤口。新鲜的悲伤凝聚在这个汾阳人的脸上、衣服上、写字的手上、恐惧和戒备的眼神上……王宏伟头一次在贾樟柯的影片中痛哭流涕。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个非同寻常的场面。这一次,他为一个叫“二姑娘”的小伙子的死而哭了。“世界”的不公无法再让整个影片平静了。死亡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世界”里。
雨很快到来。夜晚的手电筒照亮了孤独的建筑、雕塑、马匹、工地……为了显示出人际关系的冷峻,贾樟柯施行了前所未有的狂想式的场面调度:通过手机短信、通过FLASH动画,通过飞翔的女子,在这个神奇的虚假空间自由穿行。散漫的笔触布满全片,犹疑不定。籍此,地名的魔法暂时被忘记,真实的北京一点点露出它的獠牙。它不温暖,它甚至不具有真实的地名所应有的人情味。在这部以“世界”命名的影片中,北京失去了作为一个地名应有的人际背景。相反,它成为了某种具有吞噬形象的地狱,专门用来对付那些来自汾阳的人。
而之前,这个汾阳来的人,他带着固执的县城自卑,如此轻而易举地击碎了这个幻想世界的架构:虚浮和狂妄的世界、狠毒的人群、欺骗和迷失、占有着的和被抛弃的……我们对这个世界是太熟悉不过了:从一张床到另一张床,中间的距离瞬间跨越。一些人来到这个细小的“世界”,而“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二、乌兰巴托的夜,或死亡
她有两个男朋友。一个去了乌兰巴托,一个留在此地。他有两个女人,一个在此地,一个要去巴黎。他去的是真正的乌兰巴托;她去的是真正的巴黎。那个夜晚,在北京,是乌兰巴托的寒冷。
汾阳不断地来人。来了的人死了,还会再来。贾樟柯的故乡渐渐远去;“世界”成了暂时的收容所,收容一些不安分的灵魂。但在影片开头,那个自信的男人是突然出现在后台的,带着一种乘坐火车出行的人惯有的轻松;他最后消失在北京西站正在上升的人群里。他是去了乌兰巴托。在此,乌兰巴托成为了贾樟柯一个全新的“乡愁”。这是唯一一个没有来客、并且不在“世界”中的地点。它出现在电视上。仅仅以一个地名的名义。没有类似“巴黎”、“东京”、“纽约”那样的微缩景观作为支撑。贾樟柯在《站台》中是这样定位这个地名的:从太原往北,是北京;北京往北,是乌兰巴托。那是一个寒冷的地方,从贾樟柯的童年起,冷空气便从那个地方年复一年地传来。那里也是一个遥远不可及的地方。
如果“世界”之小如同“世界公园”,那么“遥远”便成了刻骨铭心的情愫。于是,我们在精心构建的“世界”里,再次重温了贾樟柯的县城般的不满足。他必须出走,必须生活在“彼处”。他带给他的观众们相同的感伤:来自对这个虚假空间的“逍遥”和“快感”的强烈批判,而对那个遥远的地名的深刻缅怀。这一次,它叫“乌兰巴托”。
绝望就是这样来到的:如果我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以及它的压迫性的情感意识形态,例如汾阳)只能默默承受,如果我们出逃,却只能逃往一个更加具有压迫性的“世界”(例如北京、巴黎……),而唯一的遥远的地方竟然是所有寒冷的源头,那么,它只能是一个地方:乌兰巴托,或死亡。
“死亡”果然出现了。在影片中,它是一片黑暗。在此之前,人们手忙脚乱,把两个绝望的或是快乐的人,并排放在寒冷的夜晚的地面上。这个场所是温暖的,甚至是温情的。尽管实际上,已经是冬天了。
然而,事情还没有彻底结束;随着躺在雪地上的主人公发出对“死亡”质疑的声音,灵魂的流离失所开始了。这一次,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没有任何地点暗示他们可以去的地方。人们把他们放在那里,束手无策。
这是在北京,在巴黎,在东京,在纽约……在世界。而这个声音,似乎发自另外一个世界。
影片结束了。然而,我们总不能把他们就这样放在那里,然后关掉摄影机,去吃饭了。我们好像还有什么没有做。比如:唱一首歌——就象《任逍遥》的结尾那样,以命令的口吻,唱一首欢快或忧伤的歌,来给这出死亡的喜剧伴奏:
穿越旷野的风啊
慢些走
我用沉默告诉你
我醉了酒
漂向远方的人啊
慢些走
我用奔跑告诉你
我不回头
乌兰巴托的夜啊
那么静 那么静
连风都不知道我 不知道
乌兰巴托的夜啊
那么静 那么静
连云都不知道我 不知道
走到异乡的人啊
在哪里
……
2005-05-10
另一个世界的汾阳和乌兰巴托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